幼儿园小班级晨间户外活动锻炼课题结题
“晨间锻炼”它虽然是一个非正规的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晨间锻炼兴趣,培养幼儿晨间锻炼的兴趣,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有了稳固的晨间锻炼兴趣,孩子才会慢慢从仅仅关注晨间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关注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的策略研究
【摘要】晨间锻炼它虽是一个非正规的体育活动,但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经过观察,我园幼儿晨间活动组织中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晨间锻炼环境缺乏吸引性;晨间锻炼材料缺乏趣味性;晨间锻炼形式缺乏多样性;晨间锻炼指导方式缺乏主动性。本研究旨在通过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环境、材料、形式、指导等策略的实践研究,提升小班幼儿积极主动参加晨间锻炼,达到增强小班幼儿体能锻炼的实效,激发幼儿参与晨间活动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指导技能的效果。
【关键词】晨间锻炼 优化策略
一、研究背景:基于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之策略的提出
“晨间锻炼”它虽然是一个非正规的体育活动,但也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开展体育锻炼的重要途径。小班又是幼儿在园生活的开始阶段,小班的幼儿刚踏入幼儿园不久,由于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到晨间活动对自身身体的意义,因此,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未能主动积极地投入,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特点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晨间锻炼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所以,如何有效地开展晨间锻炼,使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喜欢的情感,每天都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经过观察我园的幼儿晨间活动,发现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一)晨间锻炼环境欠丰富,缺乏吸引性:在晨间锻炼时,教师不善挖掘园内的自然环境和材料,并加以合理利用,作息制度的安排不够灵活变动,组织形式没有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晨间锻炼项目。
(二)晨间锻炼材料较单一,缺乏趣味性:在晨间锻炼时,有的幼儿拿着活动材料“办家家“,有的在互相追逐打闹,有的拿着器具看别人锻炼,有的则较频繁地更换活动材料。教师没有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色彩鲜艳、造型新颖、模仿性强、趣味性较浓、随手可得的一些材料。
(三)晨间锻炼形式欠变化,缺乏多样性:幼儿在进行晨间锻炼时都是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幼儿只是机械的模仿,没有运用多种方法,借助多种道具从情感入手,用灵活多变形式吸引幼儿参加晨间活动的兴趣。
(四)晨间锻炼指导欠互动,缺乏主动性:很多时候活动内容是都是教师选定,教师会给幼儿规定在一个场地,教师示范动作并要求幼儿反复练习,孩子单调机械地重复动作,于是孩子对晨间户外活动逐渐产生厌倦、害怕、担心自己练不好等,孩子对晨间锻炼的内容形式不感兴趣所以就会缺乏主动性。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通过优化小班晨间锻炼环境、材料、形式、指导等策略的实践研究,提升小班幼儿积极主动参加晨间锻炼,达到增强小班幼儿体能锻炼的实效,激发幼儿参与晨间活动的兴趣,同时提高教师指导技能的效果。
二、研究设计:基于优化小班晨间锻炼之策略的研究设想
(一)概念界定
晨间锻炼:通过体育运动使小班幼儿身体强壮,增强体质,晨间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开始,开展得好,能使幼儿精神饱满、情绪愉快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学习。
优化晨间锻炼:通过晨间锻炼环境、材料、形式、指导等优化策略的实践研究,提升小班幼儿积极主动参加晨间锻炼,达到增强小班幼儿体能锻炼的实效。
(二)研究目的
1.以幼儿为主体,以晨间锻炼为载体,提高幼儿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通过开展晨间户外活动为主的晨间锻炼研究,教师探索出能够增强幼儿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策略和方法,提升幼儿参与晨间锻炼的兴趣。
3.通过开展晨间锻炼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指导技能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确保幼儿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和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和大自然中的活动来吸引幼儿。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整体性、综合性、自然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
2.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为幼儿提供与其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玩一玩”的想法,并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他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激发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三、研究内容:基于优化小班晨间锻炼之策略的操作
(一)以诱激趣,优化小班晨间锻炼环境。
1.自然环境“巧利用”。
我们在开展小班晨间锻炼的活动中,充分挖掘幼儿园的环境资源,让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大胆活动,快乐合作,自主游戏。我园有较大的户外活动场地,沙、小山坡、水、菜园;小区公园等,主要依据场地的特点、幼儿运动量大小、锻炼部位等来划分活动区域。
如:我们利用幼儿园的小山坡,在周围添加辅助的材料设置了攀爬区,让小班幼儿体验负重攀爬山坡,以及滑下山坡的感觉。
2.作息制度“妙运用”。
根据观察,一味的自由活动或一味的集体活动,都不能保持孩子在整个活动中的兴趣。因此我们采取孩子的自由活动与老师组织的集体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创设幼儿积极参与晨间锻炼的心理氛围。
在晨间锻炼的前半段时间为自由活动,后半段时间老师组织情境性游戏,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把孩子的自由活动安排在活动的开始,这样可以弥补孩子来园时的参差不齐,而且在自由活动时间可以关注个别幼儿,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是进行个别教育的好时期,很容易捕捉到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的原因,如:对某一技能的不能掌握、情绪的不佳、或身体的不适,便于老师与个别孩子的互动。在晨间锻炼的后半部分安排情境游戏,我们从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入手,选取幼儿熟悉的动画片人物作为晨间锻炼的角色,并创设与角色相关的场景。让幼儿扮演角色参与晨间锻炼,以愉悦的心理状态投入到运动游戏中。
例如:开学初,针对小班幼儿情绪不稳定,参与运动积极性不高的特点,我们选取了《天线宝宝》的角色,制作了四个大型的天线宝宝,将活动场地布置成天线宝宝乐园,同时还为每个孩子制作了天线宝宝胸卡。当幼儿早上来园后,我们为每位幼儿戴上天线宝宝胸卡,并用游戏化的语言鼓励他们和天线宝宝一起运动。有了天线宝宝的陪伴,幼儿的情感得以寄托。并渐渐养成了每天入园参加晨间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3.组织形式“显自主”。
晨间锻炼中我们主要采取“教师定役,幼儿跑动”方式,这一方式往往要等到小班第二学期才开始。例如我们幼儿园有两个小班、共4位老师,这4位老师分别组织一个活动,让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活动区域,这种形式打破班级的界限,更能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考虑到幼儿与幼儿之间,幼儿与活动区指导教师之间都不大熟悉,因此,我们首先采取“挂牌入区”形式,每个班都以一种颜色为象征,让幼儿挂牌入区活动。方便幼儿在活动中的指导和记录。
其次,以音乐调控幼儿的运动量。区域的划分使得幼儿在锻炼中选择的自主性较大,幼儿年龄小,主动调控运动量的能力还不够,需成人提醒。为此,我们采用以音乐调控运动量的策略,帮助幼儿较好地安排自己的活动。例如,在30分钟锻炼中,15分钟之后播放一次幼儿喜爱的乐曲,幼儿在音乐的提示下交换场地、器械,调整自己的运动量,使锻炼趋于更加合理和有效。30分钟后播放另一首乐曲提醒幼儿结束活动,及时收拾整理运动器械。
4.游戏区域“现情境”。
为了激发幼儿对晨间锻炼的兴趣,我们创设了“激趣区”——即在一定的情境下,贯穿情节、角色,增加适宜道具以此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操场中的大型玩具,其造型酷似动画片中的“敌人城堡”。我们充分应用这一景物,师幼共同创设“激趣区”,利用油瓶、可乐罐制作大小不一的“敌人”形象,分别悬挂在“城堡”的“窗口”、“屋顶”、“城墙”上,在一定距离铺立棕垫,让幼儿头戴“柳条帽”手拿“子弹枪”,扮演解放军匍匐前进,射击“敌人”,从而使幼儿掌握爬、投掷等基本动作。这一区域的创设,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经常更换场景与命名,如“奥特曼基地”、“蓝猫城堡”等幼儿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名称,并投放相应的运动材料,不断完善幼儿的基本动作,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二)以趣引趣,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材料。
提供丰富多彩的晨间锻炼材料,依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选择色彩鲜艳的成品材料、生动有趣的自制材料,等方面激发他们参与晨间活动的兴趣。
1.色彩鲜艳的成品材料。
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他们在选择晨间活动材料时,容易被事物的外部特征吸引,更多的选择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材料。例如:用饼干盒做小车,给它贴上彩色的车身,安上轮子,小朋友拖着小车运粮食、绿色的荷叶,红、黄、蓝三色的汽车头,彩色大滚球等。
2.生动有趣的自制材料。
幼儿喜欢选择模仿性强、趣味性较浓的活动材料。三岁幼儿生性好动,好模仿,模仿的对象多为动物、成人等。同时幼儿耐久力较差,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集中,但时间不长。所以一个项目进行单一的练习容易疲劳,幼儿也就没兴趣。因此我们在为幼儿提供材料时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特点,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物形象的材料,并加入一些角色化的活动内容,进行场景设计,如小青蛙跳荷叶、消灭大灰狼、地道战、开汽车等,把我们的活动意图转化为“人工的环境”体现出来,这样能激发幼儿对活动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得到乐趣,培养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3.随手可得的自然材料。
在晨间锻炼中我们充分利用园内的自然材料,如沙、石、树枝等材料将其设计在各类活动中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玩沙区中间有一条隔离带,将整个玩沙区分成两半,我们就把这条隔离带假象成小桥,让幼儿在经过小桥时两手撑开,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
(三)以情导趣,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形式。
教师在组织晨间锻炼是通过创设游戏情景、故事激发兴趣、音乐渲染激趣、表演体验情景等活动形式来提升幼儿积极参与晨间锻炼的兴趣。
1.创设游戏情景。
小班幼儿在情景游戏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满足,并由此自然而然地习得动作发展。
比如:在练习双脚双手着地爬地过程中,幼儿爬了几次就对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热情。教师创设“小蚂蚁搬豆子”的游戏情景,鼓励幼儿学着小蚂蚁的样子从垫子上爬到对面运来豆子,随着每组队员速度的快慢,幼儿在“加油”的叫喊声中情绪沸腾起来。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动作、情感表现和合作的意识自然而然获得发展。
2.故事激发兴趣。
小班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对故事中的人、事、物都饱含着浓浓地情感。根据小班幼儿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游戏活动,创编故事,使得故事与活动情景融合起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如,发展幼儿四散跑的能力过程中,创编“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故事,小羊来到青青的草地吃草,在吃草的时候忽然灰太狼出现了,小羊躲避灰太狼一会躲到大树后面,一会躲到菜地里,一会躲到岩石后面,在故事情景中,幼儿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3.音乐渲染激趣。
欢快的音乐可以活跃幼儿的精神,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精神振奋,优美、抒情的音乐能够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调节情绪,帮助幼儿放松身心。因此,根据锻炼内容的不同选取不同的音乐,以创造出不同的游戏意境。
如:在练习跳跃的活动中,选取“小青蛙”的音乐,幼儿在音乐声中边跳边将自然情景融入其中,使得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兴奋起来,运动过称变得轻松。
4.表演体验情景。
小班的幼儿想像能力丰富,总能在游戏的过程中将自己想象成是某种动物或担任某种角色。因此,鼓励幼儿表演,让幼儿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真切感受游戏的快乐。
如:“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取一名幼儿扮演老狼,其余幼儿扮演小兔,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仿佛自己真的成了狡猾的老狼,在追跑的过程中,运动的目的得到体现。
运用多种方法,借助多种道具,就能激发小班幼儿参与晨间锻炼的兴趣,发挥晨间运动的效率,提高幼儿体质。
(四)以动增趣,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指导策略
在晨间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有效互动也是增加幼儿主动参加晨间锻炼兴趣的有效手段,我们通过教师在情绪、行为、语言三方面的研究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提升幼儿参与晨间锻炼的兴趣。
1.情绪渲染式互动。
(1)以小班孩子能接受的角色语言,适时介入指导。
小班孩子天真、可爱。如果用命令式或较直接的言语指导,他们往往难以接受。我就把各种各样的活动器材进行拟人化,如:皮球宝宝,米袋宝宝等。幼儿感到自然亲切,也就乐意去尝试。
活动中,幼儿也更乐意接受形象,有趣的角色性语言。如在“钻”的区域中,我在网上穿了许多串铃。幼儿被吸引住了,纷纷去尝试,自由地钻来钻去,小铃发出“叮叮”响。我们提醒他们不要让小铃发出声音,头要放低,慢慢地钻过去,可是幼儿不予理睬。这时就需要发挥“语言艺术”了:“哎呦,这些都是炸弹啊!碰到了会爆炸,怎么办呢?”“怎样钻过去炸弹才不会爆炸呢?”于是,幼儿纷纷扮演起了解放军,小心翼翼地弯下腰、低下头,钻的技能也就学会了。
(2)创设形象、有趣的角色情节,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小班的孩子对带有游戏性质的情境活动尤其感兴趣,所以在晨间锻炼中,我们将活动设计出有趣的情节,以自身的语言、行动不断去感染孩子,吸引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如:幼儿对平衡区里的“踩树桩”失去了兴趣,我就引导幼儿:“我们是少林寺的小和尚。我们挑些水去给小树浇水,好吗?”幼儿纷纷“响应”。拎着“小桶”,佯装“舀水”,走过“台阶”(树桩),给小树浇水。在“小和尚浇水”的有趣情节中,幼儿练习了平衡的技能。
又如,投掷区“打败怪兽”“给图形宝宝喂食”,钻爬区“大战毛毛虫”等情节的创设。我们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适宜地以角色情节刺激。让孩子们从简单的游戏中找到了锻炼的乐趣。兴趣越来越浓,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越来越高了。
2.行为参与式互动。
教师在幼儿的晨间区域活动中肩负着双重身份: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教师以玩伴的身份,不露声色、不露痕迹地成为孩子们亲近和受孩子们欢迎的参与者,与幼儿融为一体,他们会感到很亲切。这样可以鼓励小班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并保持活动的活跃气氛。
如:幼儿在玩小推车,当“小司机”们玩久了,觉得单调,兴趣下降时,我便以“司机”的玩伴的身份共同参与,启发幼儿用“小树”,可乐瓶等障碍物“造”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司机”们又高高兴兴地出发了!这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给幼儿提供了联想空间,大大提高了区域活动的质量。
3.语言激励式互动。
在晨锻活动中,包含了基本动作练习,韵律活动模仿和操节练习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内容都对幼儿有不同的锻炼意义,也是一个发展幼儿的过程。在每一个活动内容中,都会存在幼幼之间的学习差异。如果老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就会错失教育良机,使认真的幼儿得不到肯定与表扬,也使不认真的幼儿得以鱼目混珠,达不到晨锻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晨锻各个环节中,都应该对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及时肯定,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口头语言表扬。在发现某个幼儿在晨锻中出现创新式的玩法,或者经过自身的努力学会了新的本领,再或者有了比以前更好的表现时,老师可以及时用语言表扬他“****学会拍皮球了,真能干!”“****做操的动作真有力,象个解放军!”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会使该幼儿更加努力地锻炼,也会使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认真练习。
(2)肢体动作鼓励。如在听音活动时,如果某个幼儿做得比较认真,你可以边带幼儿动作边对他伸出大拇指,并辅以一个微笑的表情,就会让孩子了解你的肯定而变得更加认真。
(3)激励眼神肯定。如果某个幼儿不认真锻炼,而你又不能用语言提醒他,就可以用眼神来帮助督促。如当他不认真时老师可以用一个比较严厉的眼神看着他,并用夸大的动作来提醒他跟着老师一起做,直到幼儿跟上老师的节奏后,再给他一个赞赏的眼神,对他的行为表示肯定,孩子就明了了老师的意图,更加认真地练习了。
四、研究结果:基于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之策略的成效
在开展幼儿晨间锻炼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切切实实地看到了孩子们在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喜变化;他们由被动地模仿转变为主动地探索与效仿;由教师控制转变为主动活动、主动交流;并能自由支配身体的活动性,提高了晨间锻炼的兴趣和活动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交往能力,发展了智力,也增进了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幼儿方面
1.有效提高幼儿身体、动作技能的发展。
在幼儿晨间锻炼中以幼儿的心理需求为基础,通过优化晨间锻炼的环境、材料、形式、指导等激发幼儿参加晨间活动的兴趣。经过了两个学期,幼儿在晨间锻炼的各项能力方面都有了十分显著的差异,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通过对各个班级出勤率来看,也比以前高了许多。
2.合理促进幼儿晨间锻炼参与性、积极性。
现在你到我们幼儿园里来看,孩子们一个个参加晨间锻炼的热情高涨,不管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一加入到晨间锻炼中时,个个都是那么的大胆尝试,毫不示弱。在跑跳、攀登、投掷、平衡等各个活动区到处都能见到孩子们欢快的身影。有了稳固的晨间锻炼兴趣,孩子们的运动技能不断提高,而且,有了兴趣,孩子们还能自发地进行各种晨间锻炼内容和材料的创新,玩出多种花样。
(二)教师方面
1.提升了晨间锻炼中教师对环境利用能力。
通过晨间锻炼课题的开展教师们开始变得会创新会寻找并挖掘园内的自然环境和自制各种适合小班幼儿的晨间锻炼器材,使幼儿在晨间锻炼时加以合理利用,学会了根据幼儿需要及时调整晨间锻炼作息制度,使晨间锻炼时间更有弹性。晨间锻炼中采取的自主开放和情境化的组织形式,更从幼儿的需要出发让幼儿自主选择喜欢的晨间锻炼项目,提高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晨间活动的兴趣。
2.提升了晨间锻炼中教师对材料挖掘能力。
在晨间锻炼活动中教师们深深的意识到,材料的提供要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挖掘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成品材料,以及制作一些生动有趣的自制材料,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材料,这样才能吸引幼儿参加晨间锻炼的兴趣。
3.提升了晨间锻炼中教师的情感渲染能力。
在组织晨间锻炼时教师认为小班幼儿的情感较细腻,我们可以情感为切入口,通过情景游戏让幼儿在晨间锻炼中获得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满足,抓住小班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点,结合游戏活动,创编故事,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音乐调节幼儿晨间锻炼中的情绪,使幼儿放松身心从而产生愿意参加晨间锻炼的情感。利用小班的幼儿想像力丰富的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来提升幼儿积极参与晨间锻炼的兴趣。
4.提升了晨间锻炼中教师的互动指导能力。
在晨间活动中我们通过教师在情绪、行为、语言三方面的转变促进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激励幼儿,在活动中,注意观察,了解幼儿与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并进行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通过撰写每月的课题小结、反思、执教晨间锻炼等多种方式,使教师的指导水平不断地提高。
五、反思与展望:基于优化小班幼儿晨间锻炼之策略的反思
(一)珍惜幼儿好玩的情感体验,变晨间锻炼为欢乐的运动。
首先,在晨间锻炼中,教师要利用幼儿好玩好动的体育兴趣为基础,注意选择新颖有趣的晨间锻炼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并有吸引力的教法和措施,为幼儿创造一个富于乐趣的运动环境,使之能完成教师安排的种种练习。
其次,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获取幼儿的好感,并满足他们的适当意愿,这样,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积累正是产生晨间锻炼兴趣的动力。
第三,在晨间锻炼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当好“导演”,珍惜幼儿乐于活动的美好情感,热情指导幼儿进行晨间锻炼,耐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尽可能以“孩子王”的身份参加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共同分享成功的欢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
(二)培养幼儿晨间锻炼的兴趣,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动能力的发展。
幼儿年龄阶段,绝大多数幼儿参加晨间锻炼活动,首先是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其目的是为了好玩,他们还不能自觉意识到晨间锻炼最本质的东西。他们对练习内容的动作要领和方法很不注意,并且不敢兴趣,他们往往只以追求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新异刺激,浓烈地运动气氛和种种趣味情景为最大满足,常常热切地期望这一时刻的到来。根据幼儿这一特殊的体育需求心理,在这个年龄阶段,老师要因势利导地培养他们的晨间锻炼兴趣。有了稳固的晨间锻炼兴趣,孩子才会慢慢从仅仅关注晨间活动的趣味性进而关注动作技能的掌握和运动成绩的提高。
六、参考文献
[1]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1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7
[4]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