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教案含反思
设计思路:
大班上学期的幼儿已具备了某些物体(如石头、积木等)在水中沉浮的经验,所以如果活动设计仅仅停留在让幼儿了解,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幼儿的探索兴趣不易深入。而让幼儿带着任务探索,如怎样使浮的东西沉下去,使沉的东西浮上来,可以提高幼儿探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大班幼儿思维的直觉行动性逐渐减少,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发展得比较好,所以活动设计既要为幼儿提供边操作边思考的机会,又要注重培养思考的有意性,培养幼儿先预测(思考)再操作。操作后让幼儿多讲述、讨论,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活动目标:
1、知识:
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2、技能:
能与同伴沟通、交流与合作,按照老师的提示来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3、情感:
乐意参加探索沉与浮的小实验,初步形成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2)学会用简单的图标(↑↓)来记录结果,表示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活动难点:探索调节物体沉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每组一个量杯,量杯里装满水,擦手毛巾人手一条。
2、每组空矿泉水瓶一个、橡皮泥、钥匙、积木、木片等小物品。
3、每人一张记录纸,一只笔。
活动过程:
一、认识实验材料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许多物品宝宝,它们就躲在你们的椅子下,找出来看看是谁呀。
幼:是钥匙、小木块、泡沫球
二、实验:沉与浮
1、教师示范:
教师取一块泡沫球请幼儿来猜猜:这块泡沫球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2、实验钥匙,积木,把实验的结果记在记录纸上。
3、老师今天还准备了好多东西(刻刀、小木板、剪刀、彩笔),它们是浮上来还是沉下去呢,和我们猜想的一样吗?老师准备好水了,我们端上这些东西到那边去试一试就知道了。试好后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单。
3、根据记录单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浮上来的东西有小木板、彩笔, 在记录单上用(↑)表示,沉下去的东西有刻刀、剪刀在记录单上用(↓)。
三、提升实验
(一)怎样使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
1、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的空瓶子宝宝浮在水面上,可是他和水宝宝是好朋友,他们想在一起在水里做游戏,让我们来帮帮他们,好不好?帮帮瓶子宝宝,让他沉下去。
2、幼儿尝试。
3、师:小朋友们,同一个瓶子宝宝,不装水时浮在水面上,装满水后,就沉到水里了。为什么呢?
4、教师总结:不装水时,瓶子宝宝很轻,所以浮在上面;装满水后,瓶子宝宝变重了,所以就沉下去了。
(二)怎么样使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1、师:小朋友们,我们刚刚让瓶子宝宝和水宝宝在一起玩了,他们玩得好开心。可是,还有一个物品宝宝需要你们的帮助,看,橡皮泥宝宝和积木宝宝是好朋友,他们好想一起浮在水面上玩,让我们来帮帮他们!
2、幼儿尝试。
3、师:现在橡皮泥宝宝能和积木宝宝一起玩了,他好开心。可他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我的体重没变,当我团成球状时,我沉在底下;当把我做成船的形状时,我就会浮上来,为什么呢?”
4、幼思考讨论。
5、教师总结:当橡皮泥宝宝是球状时,与水的接触面较小,容易下沉;而当做成片状,与水接触面增大,就会浮起来。
四、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有趣的实验《浮与沉》,知道了轻的物品会浮在水面上,重的物品会沉在水底,我们还会用(↑↓)来表示沉浮来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想一想,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帮助瓶子宝宝和橡皮泥宝宝,完成它们的愿望呢?
活动延伸:
生活中有好多的物品宝宝,老师也不知道这些物品宝宝在水中是会沉,还是会浮呢?小朋友们回去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东西在水里是沉还是浮,怎样来改变它们的浮沉呢?
《沉与浮》活动反思:
在整个活动的设计中,我一直以游戏的形式及商讨的口吻与幼儿交流,希望他们能从已有经验出发,在轻松、愉快的自主游戏的氛围中尝试、操作与探索,但活动中我发现实验的设计与记录都是在我的控制下完成的。《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本次活动的设计进行修改。
1、重过程轻结果,由于本次活动的选材本身来源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将活动的重点局限与活动的结果,让幼儿发现并记录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对于大班幼儿而言过于浅显,实验的结果对于他们毫无悬念,无法吸引幼儿更大的参与热情。由此,我将此活动做了部分调整:(1)将活动的重点由结果转至探索与发现的过程。(2)由幼儿按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结果变成让幼儿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
2、实验的次数幼儿决定,既然活动的重点已经变成幼儿用自己设计的方法进行实验去验证猜想,那么实验的次数就可以由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
3、如何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既然将实验的过程完全放手给幼儿,那么在活动过程中就要让幼儿大胆提出问题、互相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自由组合进行实验,并与同伴交流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4、教师的作用,教师主要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创造宽松、平等的讨论环境,让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幼儿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