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音乐:身段练习《马鞭组合》教案
设计意图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一门综合的戏曲艺术,它与幼儿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弘扬京剧艺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弘扬京剧艺术,是十分必要的。 但戏曲作为我国粹艺术,博大精深,对于幼儿的学习和理解有一定难度。且《刚要》指出幼儿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因此,在京剧艺术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遵循《纲要》的要求,不仅结合课题的需要,更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将活动内容和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幼儿欣赏京剧《趟马》表演时,发现幼儿对马鞭很感兴趣,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这堂课,以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活动目标
1.认识京剧道具马鞭,知道马鞭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
2.能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
3.体验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和表演的乐趣。
重点难点
听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体验并理解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
活动准备
物质(音乐《锣鼓经》、视频、马鞭、图片)
经验(丁字步、跑跳步、圆场步、)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律动入场,教师示范动作:一手模仿拿马鞭在头顶伸直,一手握拳模仿身前拿缰绳,伴随动感音乐,跑跳步骑马动作入场。
二、中间部分:
1.回顾京剧《趟马》表演片段,观看生活中骑马片段,并进行比较。
教师提问:这段京剧里演员表演的动作像在做什么?
京剧中的趟马和生活中的骑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小结:演员的动作表演的是“骑马”“上马”“勒马”,因为在舞台上不能真的牵一匹马来进行表演,所以在艺术表现中用道具一根马鞭就代表了马。
2.教师出示道具马鞭和生活中马鞭图片进行比较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演员手上拿的马鞭和我们生活中骑马用的马鞭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教师小结:马鞭是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上面五颜六色的穗穗是为了让它正在舞台上更美观哦。
3.欣赏音乐《锣鼓经》
教师提问:小朋友听到这段音乐的感受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段音乐是由京剧乐器中的锣、鼓演奏出来的声音,是京剧的音乐特色,是中国古典戏曲特有的表现形式。
4.教师发放马鞭让幼儿初步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骑马”等基本动作。
5.教师出示“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视频,分别进行示范和讲解,让幼儿模仿,教师指导幼儿模仿动作。
“上马”准备动作----脚下左丁字步,左手差腰,右手拿马鞭于旁斜下位(马鞭于手臂一条直线,顶端不许碰地)。
动作路线----右手拿马鞭于身前由前向后画一个大圈,收回到右腰处一圈距离,注意手背向下,手臂半圆形架好,同时出左手臂弯曲于身前手握拳端起成半弧型,拳心对自己,左腿往上弯曲端起,眼睛向前看亮相。
“骑马”
准备动作----“上马”动作脚下左丁字步,左手臂弯曲于身前手握拳端起成半弧型,拳心对自己,。
动作路线----跟随音乐节奏左手保持不动,脚下圆场步,右手臂拿马鞭举起头顶位置,小幅度晃动马鞭跑动起来。
“勒马”
动作路线----在跑马动作的基础上,眼随右手拿马鞭从头顶上的位置像后画一个半圆到身前位置与左手交汇,让后收回右手到右腰处一圈距离,注意手背向下,手臂半圆形架好,眼睛看前方亮相。
6.再次请幼儿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奏的快慢变化与趟马动作的关系。
教师提问:
小朋友们听听段音乐什么地方要做“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
教师小结:听音乐前奏“上马”,鼓点变快“骑马”,鼓点变缓“勒马”。
7.幼儿尝试跟随音乐节奏进行“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教师给予提示和指导。
8.游戏环节,听一听,做一做,看看谁的小马跑的帅!
游戏规则:将幼儿分成三组进行,每一组队员人数一致。听音乐,音乐响起第一名幼儿“上马”“骑马”出发,跑规定路线回来到起点,下一位幼儿接力“骑马”,后面的幼儿依次听音乐根据进行“骑马”“勒马”的动作。
教师提醒幼儿使用马鞭时一定注意安全。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大部分幼儿都能跟随音乐用马鞭模仿京剧中趟马,学会了“上马”“骑马”“勒马”的基本动作,教师给予幼儿鼓励。
幼儿“骑马”出场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大胆地表演区自发的表演马鞭组合。
活动总结
教师通过把京剧虚拟表演的方式设计到音乐游戏活动中,不但让幼儿体验到了京剧表演的乐趣,更认识京剧道具马鞭,知道马鞭在京剧表演中的作用,学会了京剧中“上马”“骑马”“勒马”的动作,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去了解京剧学习京剧的兴趣。